时时彩看规律怎么看 www.oknljq.com.cn 本文由知識自動化(zhishipai)授權轉載
前不久,法國總統馬克龍帶著近四十家企業代表到上海參加了我們的第二屆進博會。此行不僅作為一次五常國家之間的國事訪問效果圓滿,且令人矚目的是簽定了一系列中歐、中法之間的協議和訂單,不負歐陸眾望。
盤點下來,總額達150億美元的中法協作涵蓋了航空、航天、核能、清潔能源、農業、金融等多個領域,卻鮮少涉及傳統工業領域的交易或合作。
總體上看,中國很愿意給敬業樂群的法國總統和隱然成勢的歐盟新領導人足夠的面子。以航空和核能領域為例,馬克龍去年訪華和今年三月份兩國元首在巴黎會見期間,歐洲空客能拿到的大訂單都已到手,加之中國自己研制的大飛機緊鑼密鼓地即將加入全球市場的競爭,請自行腦補進博會上馬克龍被邀請體驗中國商飛展示的模擬駕駛艙時的真實心情;民用能源方面,原本就在合作的大項目按部就班進行中,而中國也早已躋身核電出口國,法國出售先進后處理技術的方案已經談了很多年,在不到三天的行程中一蹴而就也不現實。馬克龍臨行前,法媒集中報道希望在航空、能源、旅游、衛生和農產品領域簽署實質性的合同,但同期的中國官方消息去掉了航空和能源這兩項——細節之中可見端倪。所以,這150億美元的訂單已可以說是東道主盡力而為的款待,中國人履行了古風盎然的待客之道。
不過,既然想平衡法中進出口逆差,為何不著力用更多門類的工業制成品來開拓潛力巨大的中國消費品市???除了冠絕全球的奢侈品和化妝品,怎么感覺法國品牌在中國老百姓生活中的存在感不高呢?
對于類似疑問,總統本人應該是心里有數的。來華不久前(10月21日)在愛麗舍宮,馬克龍確曾對到訪的中國外長正式表示,“要努力推動法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邁上新臺階,使經貿、農業、金融、民用核能、人員往來等領域的合作邁出新步伐”——沒有提及“法國制造”。
大概而言,當下法國傳統工業,包括相當部分的高新技術產業,相對于中國同行,在規模、技術和投資方面已經沒有優勢,甚至顯得脆弱和需要?;?。
舉最直觀的例子來介紹一下:法國人已經沒有制造電視、電腦、手機、洗衣機、摩托車和自行車的能力,那些曾經的本地制造廠被外國公司收購后,常因運營不見起色(效益好也不會出售了)而導致關閉。在全球鋼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他們還需要從歐盟鄰國進口,因為據有人粗略統計,法國境內的鋼廠和鑄造廠已經減少了90%。有學者研究發現,法國政府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實施了一系列傾向性明確的、針對紡織和服裝產業的去工業化政策,于是這兩個行業中的不少翹楚企業從法國搬走了。在機加工行業,鉆床、齒輪切割機和測量設備全部依賴進口,這讓瑞士人和德國人沒少掙到法國人的錢。和其他國家一樣,新技術也威脅到傳統產業,去年一年法國就有7家老式印刷中心關門……那些開在法國的跨國公司也業績不佳,媒體密切追蹤和連續報道著,福特汽車廠要關門,賽諾菲和雀巢都在裁員減產。
圖1:1855年,位于Sotteville-Les-Rouen的Bertel紡織廠(1982年關閉)
(圖片來自網絡)
最讓法國人受傷的,還是他們的一朵朵工業之花的凋謝:阿爾斯通、STX造船廠、安賽樂、拉法基、阿爾卡特……而且這一名單還有繼續延長的趨勢,今年五月,英國鋼鐵公司獲得批準收購位于法國北部的阿斯科瓦爾鋼鐵廠,引發輿論界的又一次討論熱潮,有情緒激動者甚至稱法國工業在“崩?!?、“沉沒”、“垂死”。
其實近一年來,歐洲學界的論壇或征文活動中不止一次出現“去工業化五十年”這個主題,加的限定詞時有不同,可能是歐洲或具體到某國、某些產業聚集區,以及某些特定行業。
根據維基百科,去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中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比例顯著下降的過程”。那么從1970年開始,第一批工業化國家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齊刷刷劃出了一條條下行的直線。
在西方人人的語境中,去工業化本來是個中性詞,它可能意味著產業結構的“優化”——例如在全球化的產業鏈中占據更高端的位置,以智力密集型的服務產業替代投入產出比較低的生產環節,同時避免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發生在自己的領土,利用不發達地區的優質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降低經營成本等。所以,初期的“去工業化”和“去本地化”很大程度上是工業化國家(政府、資本家和民眾)的主動行為。
法國在二戰之后,由戴高樂將軍和蓬皮杜總統主導的“黃金三十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繁榮和工業優勢,加上對幅員廣闊的前殖民地的富饒自然資源擁有先天便利的開發條件,法蘭西人民過上了令他們至今留戀的好日子。
身為先鋒工業國之一,法國和其它歐美國家一樣,曾盛行討論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全球化與世界化的影響、去工業化與去本地化的利弊……本世紀初的三色旗下,人們以理想主義的神氣討論著歷史悠久的老工業區如何向新能源、高科技轉型,又帶著浪漫主義的風情研究如何將廢舊廠址轉變為文旅地產。與此同時,工作崗位在逐年減少,失業率居高不下,工業生產指數長期停滯,公共債務和政府赤字越來越刺眼。
如今法國總人口約6700萬,共280萬人就業于工業領域,占總人口的8.66%,而在1970年,這一數字是560萬,恰好是今天的兩倍,但當年的人口基數當然遠遠小于今天。2018年,法國工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大約為10%(不含建筑業),從總量來看,她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但就工業產值而言只能排在第十位。
有趣的是,法國號稱是農業出口大國,但時至今日,仍是工業為他們的出口做出絕大部分貢獻,僅運輸設備、機電產品和化工產品這三個大類就占據了半壁江山——這是空客、賽峰、達索、西門子-阿爾斯通、施耐德、道達爾、法國液空……等工業巨人堅守的陣地。
表一:2018年法國前十大類出口商品結構
來源 : 歐盟統計局
反對“去工業化”的思潮由來已久。2007-2009年金融?;嵌耘訪攔業囊患塹蓖釩艉?,“再工業化”呼聲高漲并成為普遍的國家政策。法國其后出臺的一系列改革和激勵政策終于逐漸顯現效果,以2016年為轉折點,2017年結束了連續多年的就業人口下降局面后,新建工廠和工業崗位雙雙出現正值,GDP和工業產值也在回升企穩中。
來源 : Trendéo歷年觀察報告
去工業化是一個太宏大而復雜的專題,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夠展開討論的。我們僅從中國產業界的角度,之所以關注法國的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進程,目的和價值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一、中國雖身為新興經濟體,體量卻已居于全球第二位,且工業產值數年來奪冠,早有學者指出我們也已經走上了“后工業化”階段。從學術定義上來說,歐美國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進入“后工業化”,這個社會現象僅比“去工業化”早了五年,兩者隨后并行至今。不可否認,我國也早已開始了大張旗鼓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轉移,而產業轉移的方向除了從東南沿海前往中西部以外,海外轉移和投資的規模也甚為可觀。如此,“后工業化”與“去工業化”之間是否有一定的聯系?新工業革命時代如何避免“去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危害?以及,“全球化2.0”進程中如何找準自己的工業化特色并與伙伴實現共贏?
從法國的經驗中我們也許能挖掘到助益后來者的經驗和啟發。
二、法國工業企業遇到的艱難困頓,跟多屆政府的戰略混亂、立場搖擺、職能缺失、措施不連續有很大關系。這些問題在極端環境里表現得更為突出,比如從通用電氣擺布阿爾斯通從而達成收購,以及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排擠走劬勞多年的法籍CEO戈恩這兩個典型案例來看,法方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和損害。我們樂見法國人從挫折中成熟起來,同時通過對他們的研究,亦可避免類似的彎路。
三、歐盟各國的工業經濟呈現百花齊放式的發展模式。十幾年前,德國還被稱為“歐洲病夫”,其強大的工業是在哈茲變革之后發展而來;上個世紀末,法國人還諷刺英國人不可能造出好汽車,但英國汽車業至今生存得很好;有些歐盟成員國沒有加入歐元區但經濟水平、工業技術都不低;還有些小區域比如荷比盧抱團形成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法國從來盛產思想家,而且敢于亮明旗幟特立獨行。在產業發展方面,前有柯爾培爾主義遺澤,后有戴高樂主義余芳,值得關注的還有法國第一位諾獎經濟學獎得主莫里斯·阿萊斯——他本來是學理工的工程師——曾經對法國的去工業化問題發表過深刻而獨特的見解。
作為歐盟的政治核心,如果法國能博采眾家之長而發揚自身特色,找到一條成功的、且與其他國家和諧共贏的新工業化道路,對下一階段的全球化將是積極而重要的貢獻。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世界經理人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相關文章
企業廣告資訊
熱文排行
熱門排行榜
- 熱門
- 經典
- 管理
- 文章
- 論壇
- 博客
- 企業時間管理
- 連鎖經營
- 服務意識
- 紅海戰略
- 傳播效果
- 多元化經營
- 出井伸之
- 成功經驗
- 企業并購案例
- 配額
- 成本管理
- 360度反饋
- 企業管理案例分析
- 現代企業經營管理
- 企業史
- 服務質量
- 中國戰略網
- 家庭理財
- 供應鏈
- 信息價值
- 企業制度建設
- 渠道銷售模式
- 提升業績
- 跳槽的理由
- 消費心理學
- 家族企業文化
- 管理智慧
- 互利共贏
- 變革管理
- 軟件維護
- 科學管理理論
- 活動策劃
- 更多
- 做保險的銷售技巧
- 課程領導力
- 如何練好銷售口才
- 職場那些事
- 領導力研究
- 銷售秘訣
- 推銷技巧和話術
- 金融理財公司
- 微商銷售模式
- 怎樣推廣自己的產品
- 企業金融
- 銷售方案怎么做
- 公務員面試
- 業務銷售
- 結構化面試技巧
- 網絡營銷推廣方法
- 怎樣做網絡營銷推廣
- 電話銷售機器人
- 銷售代理公司
- 網絡銷售怎么找客戶
- 銷售傭金
- 網絡銷售好做嗎
- 關于銷售的技巧
- 銷售文員
- 人工智能機器人
- 更多
- 多元化戰略
- 投資者
- 產業轉型升級
- 自動駕駛
- 消費升級
- 談判索賠
- 物聯網
- 進化算法
- 飛輪效應
- 財富的起源
- 航嘉
- 創新
- 成功案例
- 云計算
- 變革轉型
- 國富論
- 市場電動化
- 商業模式
- 自動化技術
- 盈利思維
- 寶馬
- 個性化消費
- 變革啟示
- AirPods
- 企業創新
- 更多